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城区建设>>正文
白碱滩区城市概况、城市建设、城市环境情况说明
2011-02-23 17:24 佚名  未知来源
白碱滩区城市概况、城市建设、城市环境情况说明

http://www.bjtq.gov.cn 2006-8-21 10:55:58 本站编辑

白碱滩区城市概况、城市建设、城市环境情况说明

白碱滩区是克拉玛依油田的一个主要生产区。从50年代开始石油勘探开发,经过几代石油职工的艰苦奋斗,白碱滩区已经逐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体系,城区建设、商业贸易、金融保险、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基本区情

白碱滩区是克拉玛依市辖区之一,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北30公里处,北与托里县接壤,南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连接,西南是克拉玛依区,东北是乌尔禾区。地处东经84°57′-85°15′,北纬 45°34′-45°43′,地形轮廓呈条形,全区总面积1400平方公里。白碱滩区气候属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干燥、多风、温差大,大风、寒潮、冰雹、山洪等灾害性天气较多。年平均气温为8.4℃,历年极端高温达42.9℃,极端低温一39.5℃。年平均降水量为169毫米,蒸发量2558毫米。年平均大风(8级以上)日数72天。无霜期225天。

石油是白碱滩区的主要自然资源,石油储量大,质地优良,可炼制多种航空、航天用油、最耐低温的柴油和多种润滑油、优质沥青等。除石油外,还有煤、石膏、芒硝、石棉、水晶石等矿产资源以及烧制砖瓦和超轻陶粒的土、沙、石等建筑材料。全区土壤分布从南到北,依次为棕钙土、荒漠灰钙土和灰棕色荒漠土。荒漠植被有梭梭柴、红柳、胡杨、沙枣以及多年生禾草和短生植物等。

白碱滩区在解放前是一片戈壁荒滩,低洼处常年积水,到处长满芦苇、灌水,常有黄羊、野兔等野生动物出没,游牧到此的牧民根据这里的地理环境,曾取名“结然?布拉克”,意为黄羊聚集的地方。后来又有人起名“白水滩”,意思是这荒滩上有水。1956年石油工人勘探至此,见遍地是茫茫盐碱,于是又取名“白碱滩”,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白碱滩区1982年开始设立,1984年被撤销。1991年8月设立县级行政区。白碱滩区辖2个自然镇(白碱滩镇、三平镇),辖区驻有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采油三厂两个县团级单位,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公司、试油公司、克拉玛依电厂、新疆石油高级技工学校、白碱滩职工医院、离退休管理总站等四个县团级单位和两个副县团级单位,以及供热分公司、物业管理分公司、通讯站等十余个乡科级单位。全区共有16个新村,26个居民委员会。

白碱滩区的人口数量随着油田生产和城区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增加,2001年末,全区总人口为64000余人,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回、苗、满、壮、锡伯等2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5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8%;少数民族人口14000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2%。

二、石油产能

石油工业是白碱滩区的支柱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行业有钻井、采油、试油、电力等,其他行业都是围绕石油生产和服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56年,白碱滩油田开始大规模开发。开发初期,老一代建设者克服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等困难,战天斗地,奋发拼搏。1960年,全区生产原油123.4万吨,占克拉玛依油田总原油产量160万吨的77.15%,是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生产区。

经过60年代的全面调整,白碱滩区境内油田走上了管理开发、产量长期稳定增长的道路。特别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批新的储油区块陆续投入开发,原油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1993年以后,区内各石油单位在国家“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坚持把油气勘探开发和原油生产摆在首位,石油工业迅猛发展。2001年,全区完成原油产量219.4万吨,天然气产量9.07亿立方,钻井进尺109.9万米,发电量9.3亿千瓦/小时,试油层219层。

白碱滩区开发和建设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等,都曾亲临白碱滩视察,极大地鼓舞着各族干部职工开拓进取,奋发拼搏,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地方经济

长期以来,白碱滩区作为一座石油工业城区,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地方经济十分薄弱。面对各种不利因素,1991年,区政权机关成立后,区委、区人民政府根据白碱滩区的实际情况,果断采取措施,在全力支持石油主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实施优惠政策,提供主动服务,放水养鱼,筑巢引凤,大量吸引区内外社会投资,不断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经济环境,从而使地方经济呈现出改制企业、石油多经企业、股份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石油主业的战略性重组改制,大批石油多经企业、三产企业实施改制,与石油主业分离,成为地方经济的一支新生力量。区人民政府抓住机遇,按照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为石油改制企业积极提供各项扶持政策,做到“放水养鱼”,使改制企业能够保持持续、稳步发展,使全区改制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仅2001年,9家改制企业就创造地方税收近1800万元,比上年翻了一倍还多。从而,使我区经济结构有所改善,2001年第三产业在全区综合经济中所占份额已由上年的7%增长到8%。

改制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增长,近年来,白碱滩区地方经济总量始终以每年20%以上的高速度递增,按现价计算,全区GDP由1991年的16.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61.6亿元,城镇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4.0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7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0元。地方经营总产值从1991年的不到6000万元增长到2001年的9.03亿元,增长15倍多。地方经济税收总额从1991年的560万元增长到2001年的8700万元,翻了近4番。

白碱滩区是一个纯工业区,农牧渔业受水利资源、草场资源的限制,生产规模及所占比重较小,没有农村和农业人口,仅有部分石油单位兴办的中小型农副业生产基地。

四、城区建设

白碱滩区的城区建设是随着油田开发建设起步的。60年代油田开发初期,没有一间房屋,住的是帐篷和地窝子,条件非常艰苦。1965年,辖区各石油单位开始兴建土木结构的简易平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公用的文化娱乐等设施随之逐步完善。目前,全区常住居民基本上都已住进了楼房,邮电、金融、商业、服务业网点和文化娱乐设施遍布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有医院、保健站、卫生所和卫生防疫站,教育机构有技工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体育设施有篮球场、排球场及体育馆等。

建区之初,针对城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区委、人大、政府制订了“治理一大公害、完善一条街道、繁荣一个中心”的环境治理和城区建设的三大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实施了污水塘治理系统工程、百亩生态林绿化工程等环保工程;新建、改造了以中兴路、北兴街为代表的一批城区道路,城区形成了两个环城线路,“三横八纵”道路格局初步形成,使白碱滩面貌和布局结构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一个典型矿区型城区变成一个初具现代化气息的新型城区;建成了怡心园、文化广场等一批公益场所,从而使城区规划日趋合理、城市配套功能日益完善、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治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石油生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建区以来,全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01年,全区园林绿化面积288.49公顷,绿化覆盖面积331.63公顷,绿地率33.73%,绿化覆盖率38.77%,环境质量逐年好转。

白碱滩区交通比较便利,217国道阿(勒泰)――独(山子)――库(车)公路纵贯全区,并与油田生产区公路相连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路交通网络。白碱滩区每天有定时班车和出租车来往于克拉玛依市各区、乡。区客运站设有通往乌鲁木齐、石河子、独山子、奎屯、阿勒泰等地的班车,客运站还设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火车票、飞机票代售处等。

白碱滩区的电信通讯行业由区电信系统和油田通讯网两部分组成。截止2001年末,全区程控电话拥有量__万门。

白碱滩区科技工作以石油工业为中心,科技兴区事业发展迅速,科技力量雄厚,全区共有科研单位5个,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科技人员2136人,科技工作者5122人,辖区各石油单位都设有科技管理部门。1997年6月,白碱滩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区”称号。2001年,又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

五、居民生活

石油工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居民收入日益增长,200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0元。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居民贵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度增长,居民储蓄存款不断增加,2001年末,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1700元。人均居住建筑面积,白碱滩地区达17.68平方米,三平镇地区达19.4平方米。

 

白碱滩区建区之前,城区发展以辖区各石油单位为主,城区基础设施非常差,整体建设格局较为零散,城市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石油主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建区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后,区委、人大、政府从典型的矿区型城区的现状出发,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区功能和改善城区环境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城区建设改造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一、抓住城建难点,切实解决城区发展瓶颈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白碱滩辖区各单位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未形成有力的协调约束机制,呈自由排放之势,从而在217国道两侧形成了两个大的污水塘,到1991年,已形成污染总面积26万平方米,平均污水深度达2.5米,最深处可达5米之深,可谓路人皆知的一大“景观”。每年一到春夏季,苇湖塘蚊虫孳生,臭气四溢,成为辖区内的一大公害。不仅给辖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由于地处三个厂处中间地带,成为城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1991年8月,区政府决定把治理苇湖塘作为加强城区建设和环境治理的首要工作,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治理一大公害,完善一条街道,繁荣一个中心”的总体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已付诸实施并得以实现。

治理一大“公害”即治理苇湖塘。根据测算,完成苇湖塘治理改造,要回填土方22万立方米,加上其他主要治理措施需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区人民政府在建设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紧紧依靠辖区各单位,首先开展了对217国道以北苇湖塘的治理。在切断污水源,防止污染面扩大的同时,区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全民义务劳动,完成了苇湖塘北段10万平方米的回填治理任务。在此基础上,在这片芦苇沼泽地带,相继建起了三环商贸中心、法院、卫生防疫站、三环批发市场,并在污水塘的最深处建起了以绿化为主,小景点缀,品位较高的城区中心公园--“怡心园”,使昔日的苇湖塘彻底“旧貌换新颜”。

为了彻底根治污水塘,区人民政府又于1999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对217国道以南苇湖塘的回填工作,同时治建并举,同步在这里着手兴建了门户路商业街。还积极推进根治污水塘工程,其中第一期工程是管网疏导,对原有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扩大污水处理和排水能力。目前,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已初见成效。同时,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白碱滩区已开始着手启动污水治理二期工程,逐步将全区的污水纳入全市的整体污水处理系统当中。

“完善一条街道”即完善以三环地带为中心的一条连接钻井、二厂、电厂的主干街道。过去白碱滩镇的苇湖塘将钻井公司、电厂、采油二厂分割开来,各单位自成体系,完全是一种矿区型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格局,更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严重制约了白碱滩区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城区功能的完善。为彻底改变城市建设的无序状态,区上确定了建成一条城区中心街道的方案,协调各厂处、各单位将门面建筑、商业性建筑向中心街两旁摆,以利街面形成,并先后投资修建、改造了中兴路、北兴街、迎春路、东四路,积极支持自治区交通厅和新疆石油管理局完成了对217国道的拓宽改造工程,从而在白碱滩镇形成了以中兴路为轴心的两个环城线路,把白碱滩镇连为一体,完善一条街道的目标基本实现。道路改造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全区的城区路网结构,也同步改善了交通、供电、供热、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状况,进而改善了投资环境,树立了新的现代化城区形象,强化了城区功能,促进了经济发展。

“繁荣一个中心”即将钻井公司、采油二厂、电厂三个厂处的结合部――三环地带建设成白碱滩的商品交易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信息交通中心。区人民政府通过兴建三环商贸中心、三环批发市场、中兴商贸城和门户路商业街,使三环片区逐步发展成为商业和农副产品批发、零售的集散地。同时,区政府还积极筹措资金在中兴路苇湖塘治理地段相继建成了法院、卫生防疫站、客运站等建筑,并先后建成了文化韵味较浓厚的怡心园和白碱滩区文化广场两个大型公益场所,而且在这一地段设立了飞机票、火车票售票点。从而使三环地段由原先三不管地段逐步变成了全区的商品交易中心、信息交通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成为全区最具有现代城市气息的繁华地段。三大目标的实现,使城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个老石油工业矿区焕发出了现代化城区的新的青春活力。

二、依法治区,科学规划,推动城区建设上水平、上档次

为保证白碱滩区城区建设的整体推进,1998年,在市人民政府及规划建设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白碱滩镇总体规划方案》,并初步拟定了《三平镇总体规划草案》,使城区建设做到了有章可循,城区建设步伐大大加快。1998年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克服财政资金短缺、协调工作难度特别大等困难,按照总体规划,坚持每年实施几件实事工程,努力改变城区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近年来,白碱滩区实施的对城区最具有影响力的主要实事工程,包括污水治理工程、中兴路全程改造工程、门户路商业街及其外配套工程、三平镇商业街工程、白碱滩区文化广场工程、217国道拓宽改造及亮化绿化工程、北兴街改造工程、迎春路改造工程、白碱滩镇城区管网改造工程等。通过实事工程的推动作用,使城区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城市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区道路“三横八纵”格局初步形成,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治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石油生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个石油工业老区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受到区外众多投资商的青睐。截止到2001年九月,已吸引投资逾亿元。

三、挖掘潜力,广开财路,为城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由于地方经济起步较晚,白碱滩区财政一直非常紧张,每年可动用财力仅2000余万元,在支付行政运行经费1800万元和各种社会支出后,资金所剩无几。但由于城区基础设施欠缺,全区每年除正常经费开支外,主要财力都用在城市建设、环境治理上。特别是1998年以后,城建投入力度更是不断加大,1999年为1000余万元,2001年达到5000余万元,2002年,白碱滩区进一步加大了城区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力度,工程概算达6000余万元。为了保证城建资金到位,城建工作圆满完成,区委、区人民政府殚精竭虑,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采取“五个一”的方式,即:“压一块”,通过压缩机关行政经费开支,强化支出约束机制,实现年初提出的压缩公务费10%的目标;“增一块”,通过严格税收征管,超额完成财政税收任务;“省一块”,组织全区各族人民开展建设美好家园的义务劳动,节省部分资金;“降一块”,通过优化工程方案,降低工程造价;“补一块”,依靠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及全社会力量形成共驻共建的合力,弥补一块资金;“省一块”,组织全区各族人民开展建设美好家园的义务劳动,节省部分资金,从而使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确保了实事工程的完成。

白碱滩区地处戈壁碱滩,风沙大,气候恶劣。石油开发建设初期,这里除了少量低矮的梭梭草和干枯的红柳丛之外,很难看到绿色,“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黄土不见天,风吹石头跑”是过去面貌的真实写照。

一、加强绿化管理,改善城区面貌

白碱滩区人民政府自成立以来,始终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工作。为加强绿化建设,区委、区政府每年都要多次召开绿化专项工作会议,根据计划动员全区适龄人员参加绿化植树活动,争取在绿化方面每年都有一个大的变化。多年来,全区年绿化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以上的增长水平。

近年来,为确保城区绿化工作进度和绿化水平再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强城区绿化规划管理,将城区绿化与城区管理、城区发展相适应。树立精品意识,将点、线、面相结合的平面绿化与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相协调,推动一系列系统绿化工程,努力建设生态型的城区形象。同时,加强绿化过程管理,提高树木成活率,不断增加绿地面积。如:自2001年以来,白碱滩区政府在原污水塘南侧回填地段先后实施完成了百亩生态林一、二期工程。仅今年春季开展的百亩生态林二期工程中,就通过组织辖区各种群众义务劳动,植树20186株,面积约6.66公顷。又如,白碱滩区新建的居住小区――沁园小区,总面积120000平方米。在小区建设尚未全面完工的情况下,就已绿化2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8.33%。今年秋季又将组织绿化20000平方米,使小区的绿化面积达到35%以上。辖区钻井公司、电厂、技术二公司等单位也在资金、人力、物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利用每年春季植树时机,全面完成本单位街道、居民区植树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城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白碱滩区还先后实施了立交桥绿化工程、南园小区绿化工程等系统绿化工程。

为改善白碱滩区街头绿地少,群众缺少就近休闲场所的实际问题,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作出决定,要在最近几年,修建一系列贴近群众、方便居民的街头休闲绿地。作为启动工程,今年开工修建了中兴西路休闲广场、北兴东路休闲广场,绿化面积约20000平方米。各休闲广场均拥有具有现代气息和不同风格的凉亭、构筑物、美观和谐的道路、绿篱围墙、绿地草坪、树丛林带,并以雕塑小品和五彩缤纷的灯光照明点缀,使休闲广场表现出城区真正的秀、整体的美。

绿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使绿化效益进一步显现,推动了全区生态环境的明显改观。仅2002年上半年,全区就累计植树41539株,种植草坪42360平方米,种植花卉73833,新增绿地面积11.11公顷,超额完成了市绿委会下达的21000株的植树目标。据2000年“城市绿地系统普查”结果表明,1999年时,白碱滩区绿地率已达32.85%,绿化覆盖率达到37.45%。目前,全区建成区面积855.26公顷,绿化覆盖面积331.63公顷,绿地面积288.49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78.51公顷。现有绿地率达33.73%,绿化覆盖率达38.77%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12.21平方米。城市主、次干道、支路街道绿化普及率超过95%,已达到自治区园林城市绿地率的要求。根据克拉玛依市绿委会的建议,今后五年白碱滩区绿化工作的重点将是巩固成果,提高档次,适当增长绿地率。

二、强化环境治理,完善城区功能

建区前,白碱滩区“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几乎没有环卫设施,街道尘土飞扬,垃圾随意堆放。自区委、区人民政府成立以来,针对城区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实施了源头管理,规范污染物治理。目前,全区共有环卫绿化职工1000余人,环卫机械34台,其中垃圾清运车28台,洒水喷药车13台,公厕75个。建有白碱滩、三平镇两个垃圾集中处理场。两个垃圾场均按照规定区分为生活垃圾区和工业垃圾区,实行垃圾定点倾倒、定期掩埋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常年“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白碱滩区今年又开始动工修建白碱滩至克拉玛依市南郊污水处理场的排污管网,将全区的所有生活、生产污水引入市南郊污水处理场集中处理。彻底解决污水对白碱滩区的影响。同时,从2001年起,全区实行集中供热管理,利用发电厂的热水为全区生产、生活供热,并对2吨以下小锅炉进行清理,加之全区居民燃气普及率已达100%,从而基本杜绝了锅炉燃煤污染,使大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Ⅱ级标准。

其次,加强环境整治,杜绝违法行为。区委、区政府与辖区各石油单位密切配合,不断加大城市监察管理力度,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契机,以强化“门前三包”制度为手段,不间断的组织开展对乱搭乱建、损坏基础设施、占道经营、乱摆摊点等违章行为的清理整顿工作,特别是强化了对全区重点地段、重点地区的集中整治。如针对饲养牛羊污染城郊环境问题,开展了养殖业集中整顿工作,划定区块,实行统一集中饲养,强制规定不得在城区附近及垃圾场饲养牲畜,各类养殖业一律迁至新农场指定地点集中饲养,从根本上消灭了在城区饲养牲畜影响环境卫生以及垃圾羊、垃圾牛的现象,维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又如,为规范户外广告市场管理,区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白碱滩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规定严禁在城区内乱贴乱画广告,影响市容环境。与此同时,将规范与管理相结合,由区政府投资,在三环中心地段建成了广告宣传一条街,制做广告宣传栏27块,并在城区繁华路段设立上百块小型灯箱广告牌及横幅广告悬挂杆,由广告公司竞标发布广告,既美化了城区,又促进了广告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区环境。为加快城镇中心建设的总体步伐,区委、区政府联合辖区各单位先后投资兴建城区公园12个,占地面积25公顷。特别是1998年区政府建成的白碱滩区文化广场,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广场内设有网球场、篮球场等大众性活动场所,并有区标、文化墙、鲲鹏展翅雕塑、绿地等景观。高起点的设置,使文化广场成为区政府和辖区各单位开展大型庆典活动和群众休闲娱乐的中心场所。

由于整治措施有力、方法得当,使全区环境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城区内乱摆摊点现象已消失殆尽,居民区内乱搭乱建行为也已基本绝迹。2001年,白碱滩区获得“自治区最佳卫生城区”称号。

三、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建美好家园

在区委、区人民政府的带动下,白碱滩辖区各单位也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力度,形成了环境共建,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采油二厂提出“九五”期间把二厂建成“高效区、科技园、文明村、小江南”的奋斗目标。1994年7月他们明确提出了创建“花园式厂区”的口号。当年春天,采油二厂在厂区西北角的一片垃圾和沼泽地断开始兴建水上公园。由于水上公园建设项目多,耗资大,该工程又属二厂自建工程,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采油二厂一方面动员全厂职工开展义务劳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节省工程资金上千万元。水上公园竣工后,已成为群众游乐的理想场所。其中,公园附设的水牛游泳馆,在2000年以前,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也是设施最为齐全的室内游泳馆。从1995年起,采油二厂又实施了“黄土不见天”工程,共种植各类树木30余万株,绿化覆盖率达23.5%,捡废红砖铺路面3万多平方米。到1996年底,采油二厂办公、生活区基本实现了“黄土不见天”的目标,厂区内卫生环境大为改善。2001年,采油二厂荣获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辖区钻井公司、电厂等单位也在本单位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集中资金对厂区、居民区部分路段道路进行拓宽和改造,使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如钻井公司近年来先后投资兴建了机关广场音乐喷泉、光荣公园音乐喷泉、室外网球场、灯光球场等设施,今年又自筹资金修建了居民休闲健身广场。

三平镇地区位于白碱滩东偏北6公里处,主要有采油三厂、试油公司、石油高级技工学校等单位。这些石油单位相对距离较远,居住比较分散。近年来,各单位也大力开展美化厂(校)区环境活动,使生产、教学、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如在采油三厂的提议下,自1992年开始,白碱滩区政府每年投入资金10多万元,采油三厂、试油公司、石油高级技工学校等单位共同出资出人出设备,在三个单位的连接部位兴建了三平公园,使之成为三平镇地区群众休闲的活动场所。近年来,采油三厂还先后完善了五新小区景点,建成了厂区中心开放花园,对三平镇中心地带路面进行了改造。

多年来,白碱滩区委、区人大、区人民政府量力而行,积极筹措资金,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紧紧依托辖区石油企业单位的支持,调动全社会参与,努力实施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终于使一座建设规范有序、道路宽敞明亮、环境整洁优美的新城崛起于准噶尔盆地。

白碱滩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四十多年来,白碱滩区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谱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如今,在新世纪的征程中,区委、区人大、区人民政府正在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石油工业为依托,大力振兴和发展地方经济,不断完善城区功能,继往开来,奋发进取。白碱滩人将以崭新的风采,为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而奋斗!

打印】 【关闭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