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碱滩区生态工程是白碱滩区系列环境治理的一个集合点和重大成果。
该工程启动于1999年,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9年到2000年的先期试验阶段。当时区委、区人民政府为了在南“污水塘”治理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白碱滩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每年在对南污水塘治理回填地段建造100亩的林地,叫做“百亩生态林工程”。通过五年的努力和实践,区委、区人民政府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探索经验,并不断扩大成果。2004年区人民政府正式委托做了城北防护林的建设规划,进而提出了千亩生态林的目标。到2005年,区委、区人民政府又将南生态林、北防护林及城西、城东防护林建设均纳入生态工程整体规划,明确提出了在三至五年内实现万亩生态工程的目标。
南郊生态林在217国道南部,原该地段为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汇集而成的污水塘,总面积在60公顷以上,最深处可达5米,平均深度达2.5米,每到夏季来临时,蚊蝇孳生、臭气四溢、芦苇丛生,严重影响城区形象和各族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1999年起,白碱滩区委、区人民政府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克服自然条件恶劣、改造任务繁重的巨大困难,在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启动了生态绿化工程,现已形成东自702油田公路西至油一路长约4000米宽200至500米3000余亩的生态绿化面积。
在南郊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区委、区人民政府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科学论证实践的基础上,2005年春又开始在城区北郊成吉思汗山脚下高低起伏、干旱的戈壁沙滩上实施了北郊防护林工程,并建设了30万方生态调节水库。这是白碱滩区成立以来工程系统最为宏大的一个工程,在当时财力十分紧张、工程实施难度很大的情况下,区委、区人民政府举全区之力,下定决心,奋力拼搏,仅用60多天,就完成了1600余亩种植任务,实现了当年水库竣工、当年铺设灌溉系统、当年种植、当年见绿(成活率在90%以上),被誉为“戈壁荒山上的一个奇迹”,2006年区人民政府又实施了北防护林向东延伸及生态水库绿化工程,现已形成东起城区东岭路东外环,西到城区跃北路以西西外环,沿白克明渠伴行,长10余公里,宽300至600米约3000亩的防护林。
城西生态林位于沁园小区外缘,是区委、区人民政府按照城区总体发展规划克服地势起伏大、土壤条件较差的困难,于2006年春季实施的,自门户路(217国道)至城区跃北路,长2000米,宽300至500米约700亩,使城区西部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特别是2005和2006年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现整个生态工程面积已达6500余亩,使原计划五年完成的生态工程种植任务可望缩短至2~3年完成。
该工程是委托较高水平的园林设计单位进行总体设计,方案经过长达三年的充分论证,是新的历史时期领先依靠实施生态工程的范例。自治区科技厅领导现场视察后,表示拟推荐为“科技兴新”的标志性工程。该工程全部采用国际先进的管道输水、喷灌或滴灌方式进行科学灌溉,节水量在30%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生态林工程所植树种主要为杨树、榆树、白蜡、胡杨、柽柳、山楂树、沙枣、海棠、苹果树、桑树、紫穗槐、枸杞、丁香、榆叶梅等品种,搭配科学合理,防风防病等特点。
生态工程也是白碱滩区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知难而上、排难而进,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生态防护林的建设完成,不仅起到减风降尘、固沙保土、调温增湿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城区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白碱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为加快白碱滩区“学习型、科技型、亲民型”和“园林化、法制化、现代化”新型工业特色城区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