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档案编研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编研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档案编研工作要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创新形式,才能主动全面有效地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档案编研工作要紧跟时代、贴近生活、面向大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编研的特有价值。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也为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切的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的一切就是围绕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档案编研作为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所当然地要围绕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我们要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创新形式,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主动、全面、有效的服务,努力开创档案编研工作的新局面。
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们的一些想法。
一、转变观念,主动服务。
我们觉得,要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编研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要主动出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各项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果我们档案编研工作者不审势度势,与时俱进,还是抱着等靠要的思想,等米下锅,等人把现成的编研课题送上门,那肯定是没有出息的。
近年来,余姚市档案局(馆)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为主编撰了一批既有史料价值,又有实用价值和可读性的档案编研资料,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在去年年底举办的全省档案部门优秀编研成果第八次评选活动中,由余姚市档案局(馆)为主编辑,余姚市档案局(馆)长诸伯钧任主编的《余姚民间艺术》和《余姚服务大全》两书,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余姚民间艺术》还是《余姚服务大全》,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档案编研对象,如果不是我们积极主动地向上争取,这些课题也许就落在文化部门和其他综合部门的手里了。
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各行各业各个部门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在这种万舟竟发的历史时刻,如果我们档案编研工作者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守株待兔,将会坐以待毙,一事无成,反之,如果我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主动出击、找米下锅,就一定能够做出一些成绩来。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就是掉下来的也不会是什么香馍馍。所以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有事可做,就一定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大胆开拓,主动出击,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开创出一片档案编研的新天地。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由于近两年来我们主动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编辑出版了一些高质量的档案编研材料,在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去年底,市委书记王永康专门批示,由我们档案局为主,对《余姚服务大全》一书进行升级改版,改版后的该书暂名《余姚实用手册》,有关的编辑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所需经费也已全部到位。
二、开阔视野,全面服务。
“编研是一个大概念,涉及面很广,它是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编研,是为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的编研,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编研,而不是仅限于史学研究、编史修志的编研。”(刘南山《档案编研工作要与时俱进》,见《上海档案工作创新文集》)
但是长期以来,档案编研工作一直把眼睛盯在修史编志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编研的发展。我们的档案编研工作,背负着“修史编志”的历史使命,象苦行僧一样,高高在上、自以为是、步履蹒跚、身单形只,孤独地行进着,与火热鲜活的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档案编研成果除了业内人士专业人士外鲜有人知,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人关心档案编研工作,分享档案编研成果。
要改变这种状况,同样必须解放思想,开阔视野,要从“档案编研工作就是修史编志”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让档案编研工作走出编修史志的象牙塔,走进现实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公众,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编研成果的特有价值。档案编研工作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要积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拓宽自己的编研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们要按照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东权不久前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强调的那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域覆盖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发展到哪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什么服务,档案工作就做好什么服务”。我们每一个档案编研工作者要胸怀全局、眼睛向外,要树立大档案大编研的思想,凡是一切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档案编研的研究工作对象。
“档案编研作为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积极应对时代需求,拓展选题范围,扩大社会受众面,才能拓宽业务渠道,从而让档案发挥出更大的文化开发价值。”(李国荣:《档案编研理念的新拓展》载2006年9月21日《中国档案报》)余姚市档案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编制了《余姚市档案编研课题五年规划(2006—2010)》,整个规划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既有配合中心工作方面的重点档案编研课题:如全市新农村建设典型发展成长档案专题、部分重点企业发展史专题、余姚农机史等专业特色专题,又有历史文化方面的档案编研课题,如编辑出版“余姚历史文化名人读本丛书”《王阳明卷》和《黄宗羲卷》、《余姚境域县政概略》、《余姚民间传说》,还有工具应用方面的档案编研课题,如《余姚实用手册》、《余姚气象档案与谚语》等。所有这些课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既注意及时总结现阶段的新鲜经验,又能够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具有余姚地方特色、具有档案历史价值、具有良好社会影响,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编研课题资政、存史、育人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创新形式,有效服务。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任何工作都要创新。“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创造更多的服务方式,提供更好的档案文化产品,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服务。”(杨冬权:《团结奋斗 开拓进取 开创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首先是内容上的创新。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化,公众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档案编研工作也必须寻求与公众的结合点,提供丰富多样的编研作品,满足各方面各层次的需求。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编研成果的社会效益,让尽可能多的人分享我们的档案编研成果。在具体的编研工作中,我们注意把编研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活的第一线,延伸到领导重视、百姓关心的东西上来。如新农村建设发展典型的成长档案系列,重点企业发展史系列,都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课题。这些编研课题,都是从档案的视角来展开的,内容真实,图文并茂,不仅领导关注,基层干部群众也很关心。2006年年底我们编辑出版了《余姚境域县政概略》一书,全书分历史沿革、地名来历、县官事略、民国政务等四个大篇,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展现了东南最名邑余姚的历史。该书出版后,同样受到市内外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有的读者还打电话给我们,对该书的编辑工作提出许多合理化的建议,说明有很多人关心我们的编研成果。
其次是形式上的创新。不同的编研课题,需要不同的载体。根据五年规划的要求,我们每年编辑出版两本以上的重点编研课题,请专门的设计人员进行全面的装帧设计,由正规的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还创办了《余姚编研》,每季度一期定期出刊,每期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如今年第一期的内容是余姚气象档案和谚语,有了这个新的载体,我们就可以把一些不大不小的编研课题,随时予以归类整理,随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口头档案也是今年来涌现出来的档案新品种,我们结合余姚实际,组织采写“余姚现当代文化名人与余姚”的系列口述档案,已经写出北大校长蒋梦麟、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两篇,不仅在拓展编研形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而且对丰富完善地方人物档案资料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在档案编研工作过程中,我们还注意保留档案特色。我们在为泗门镇小路下村编写新农村建设典型成长档案的时候,始终注意让整个材料体现出档案特色,有意选取的各个不同时期的老照片与我们的编研文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使得我们的编研材料有别于其他的介绍小路下的东西。
再有是运作方式上的创新。“档案编研的路子要想越走越宽、越走越通畅,在运作理念上务求开放和谐,走开放式社会化的编研之路。”(李国荣:《档案编研理念的新拓展》载2006年9月21日《中国档案报》)在具体的档案编研过程中,我们采用三种模式进行操作:一是全部由档案编研人员自己承担的课题,二是由档案编研人员为主组织市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写的课题,三是约请有关专家学者独立编写,档案编研人员只负责后期编辑的课题。这样既突出了档案编研人员在编研课题中的主体地位,又弥补了档案编研人手不足和档案编研人员知识上的短缺,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馆藏档案,又适度吸纳了社会文化资料,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有关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保证了档案编研成果的学术含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个庞大无比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党全体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认清和谐社会建设赋予的历史使命,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我们档案编研工作应有的作用,作出我们档案编研工作者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