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对档案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述档案作为档案馆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从口述档案的自身特性和档案馆的自身发展需求两大方面论证了建立口述档案的现实意义,并对如何建立口述档案作一些探讨。
档案馆的实质就是公共性的文化事业机构,管理档案及相关资源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服务途径、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课题:人们的档案意识不断加强,对档案的利用需求不断扩大,而已有的档案资源与社会对档案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口述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很好地缩小这个差距,它的社会价值应受到档案工作者的关注,但目前口述档案在各档案馆的境遇却不容乐观:口述档案在一些档案馆至今尚未纳入相应的归档范围,也没有进入征集档案的的视野;建档没有制度保证;一些档案馆虽有心征集口述档案却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专用设备最后不了了之。造成口述档案建档发展缓面的主要原因是对建立口述档案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建立口述档案的自觉性。下面我就建立口述档案的必要性和建立口述档案的途径两方面来阐述。
一、建立口述档案的必要性
从档案馆自身的发展看
1、建立口述档案是发挥和拓展档案馆公众服务功能的重要渠道。
构建公共服务型档案馆是档案工作适应我国改革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公共服务功能是实现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是体现档案公共服务成效的标志。在新世纪,各级档档案馆要从单纯的保管功能拓展到集保管、服务、教育、咨询、娱乐、研究为一体的综合多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通过利用档案,开展学术研究,了解地方历史、风土人情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人们对档案馆的公众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馆藏资源的缺乏制约着的档案馆公众服务功能的发挥。口述档案的建立,把档案信息的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从“政治性”转向“平民性”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记录趋于完整和丰满,从而满足社会对档案馆不同层次的需求。如浙江传媒学院的抢救档案课题组成员通过寻找红军,访问老红军,建立口述档案,为档案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收集了大料生动的史料。
2、建立口述档案是完善馆藏结构和丰富馆藏的重要举措。
目前,档案馆的馆藏资料绝大多数是党政工团档案,载体以纸质档案为主,收集范围过小,种类单一,特色不突出,大量的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有关普通百姓的历史记录无法完整的保存。口述档案的建立,恰好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些缺陷和不足。首先,口述档案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横贯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反映社会的各个层面,甚至包括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其次,口述档案的主要载体形式为声像档案,建立口述档案可以使以纸质档案为主的馆藏状况大为改善。
3、建立口述档案有助于档案馆形成自身特色.
档案部门以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档案为馆藏根本,这本无可非议,但官方档案的内容相似,文化性不强,民俗特色不浓,难以体现档案馆这一文化事业机构的特色。通过采访社会各层的“活档案体”,征集反映地方特色的风俗人情方面的史料、名人故事,建立口述档案,有助于形成档案馆的特色。如萧山档案局将王建欢同志编写的口述记录《娘的苦楚》、《打捞萧山民间记忆》等文章结集起来,取名为《口述档案》并编印成册分发,取得了较大的反响。
从口述档案的本身特性来看
1、口述档案是现存文献档案的必要补充,可以填补历史空白.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4000多年,可是现在国家档案馆馆藏较为完整齐全的档案史料仅始于1616年,也就是说,有档可查的历史不到400多年。这说明中国历史档案散失惨重,许多历史并没有存在于流传下来的档案中,而存在于很多亲历了某段历史的见证人或者其后代人的头脑中。口述档案是记录人们语言信息的纪录材料的总称。口述档案通过采访知情者或当时活动的参加者,获得口述资料,这对缺损的文献资料很好的补充。如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一些少数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他们的民族来源、历史演变、风俗习惯等都是通过口语传记下来的,征集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对少数民族文化流传意义重大。对亲历“南京大屠杀”这一日军侵华战争中灭绝人性的暴行的幸存者进行访问工作,保存大量的口述档案,能为大屠杀中死去千千万同胞申冤,为后世留下这段特殊而惨痛的历史。2005年5月,侵华日军老兵本多立太郎来金坛谢罪,寻找当年被他们一帮杀害的10名中国士兵的遗骨或墓地。在林林总总的抗战史料中,唯独没有发现本多所指的那次日军杀害中国10名战俘的事。后经多方查询,通过对一位83岁老人的访问,寻找到了烈士遗骨所在地。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2、口述档案有助于了解重大历史的真相,佐证历史的精确性
口述档案都是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的采访形成的,采访活动离事件发生的时间较遥远,被访者较少顾虑,能够比较客观地陈述时间真相,较客观地展示历史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揭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还原歪曲的历史。如《口述历史》栏目中关于《“红都女皇”真相》那一期节目中讲到原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张颖讲述1972年“文革”时期,美国女副教授维特克采访江青的前前后后,揭露了当时特意隐藏起来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口述档案还能有力地佐证其他资料中记载的某些史实的准确性。孙中山的遗嘱中有一段:积四十年之经念,深知预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但据何香凝先生口述:担任笔述的汪精卫将孙中山的原话改为“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改动之处有违先生本意。由此可见,何香凝先生的口述对档案内容作了十分必要的注释。
3、口述档案具有生动性、可读性的特点
口述档案是当事人口述形成的。它注重细节,情节较生动,有令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如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口述他的父亲和林彪及毛主席的小事,由于这些事情都是他亲身经历的,讲起来有血有肉。口述档案的这一特性能很好的弥补文献档案内容枯燥,可读性不强的缺点,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档案馆的宣传教育功能。
二、建立口述档案的工作途径
1、加强宣传,树立口述档案的观念和意识
口述档案对广大群众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因而,档案馆要加大口述档案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口述档案的宣传工作,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报刊等进行广泛宣传、树立公民的口述档案意识观念,引导公民正确保护口述档案,以创造一种有利于口述档案资源有效整合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2、横向联系,广泛征集
档案馆应在充分了解本地区口述档案的情况、分析馆藏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制定出相应的专题,通过网络、媒体重点收集反映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人物、地方特色的与已有馆藏档案在内容上相联系的口述档案。
1、建立口述档案征集网络
口述档案的受访者是一些重大事件的亲历者,他们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生活在不同的角落。档案馆要建立口述档案专用征集网络,如在网站中开辟征集口述档案专栏、开通征用热线、设立口述档案联络小组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寻找“活档案体”,对年数已高,行动不便的受访者要派专人上门采访、录制。
2、横向联系,借用外力
一个档案馆的力量有限,特别是人财物的限制,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的口述档案征集工作。档案馆要注意和新闻媒体、专栏作家的合作,征集其“口述实录”成果,丰富馆藏口述档案资源。
3、整理归档,做好安全保管工作
一份口述资料必须以四种不同的方式同时归档:1、原始录音磁带(或录像带);2、已经整理成文字的打字稿(有访问人的文字说明和签字等,包括现场笔记);3、电子文稿(光盘或软盘);4、主述人档案(包括照片、信件、亲友资料和主述人对口述资料的处理意见等)。这样,可以“互为佐证”,在质疑的时候可以随时查询到原始境况,并将这四种方式的口述档案按照专题内容,分门别类地存放,同时做好“八防”的安全保管工作,不定期地检查安全情况。
总之,口述档案的建立,为档案馆的资源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档案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不能再漠视口述档案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