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事档案信息是查阅率最高的信息之一,信息化建设为人事档案快捷优质服务拓宽了征途。文章就人事档案的信息资源建设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社会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事档案虽然是干部职工个人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原始记录,但档案法明确规定:人事档案属于国家,是国家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因此要加快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一、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和新时期组织工作的迫切需要。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成熟的信息及电子技术已普及到各行各业。江总书记关于“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的重要指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我国近年来大大加快了各项工作的信息化进程,而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更应该走在前面。用现代化、科学化的手段做好新时期的人事档案工作,更好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既是新时期人事档案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信息资源建设是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方向 。
人事档案虽然是干部职工个人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原始记录,但档案法明确规定:人事档案属于国家,是国家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毛福民介绍说,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是:要对容易受损的、利用频率较高的重要档案进行数字化。干部职工人事档案记载的信息是与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具有证据性与法律性,在职工的职称评聘、工资晋升、基层选拔人才以及人事纠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证据性作用。因此它使用频率特别高,很需要信息化建设。
(三)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建社是干部信息规范化的需要。
在日常的干部管理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干部信息,这部分信息绝大部分是用手工管理的。由于是手工管理,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分隔,使信息内容不规范,信息流程不科学,因而难以满足人员个体微观管理和人员群体宏观管理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管理体系和信息处理系统,用现代化工具管理干部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规范程度与利用效率。
(四)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建社是合理使用先进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级组织部门都购进了相当的计算机和其他先进的办公自动化设备,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软件开发不及时,应用水平较低,现有的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共享等,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应用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不断促进组织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二、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建社的作用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侧重于档案实体管理,管理人员手工收集、整编、管理、提供单位利用,工作量大,效率很低,费时费力。档案管理如果实行信息化后,档案管理更多的是体现在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数据只需一次录入就可以多次反复利用,在档案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建立了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以后,检索查询起来就变得非常方便。传统的检索方式是档案管理人员从一本一本的目录中,找出所需的档案来,然后根据上面的记录到库房中查找,费时、费力。档案管理信息化后,档案的检索与查询只需要通过数据库就可以实现即时的查询,人事档案的信息可以更好地得到利用,更快捷更准确地为组织、人事等决策机构提供依据。
(二)有利于档案管理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人事档案信息化后,将档案管理员从烦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节约大量的手工工作时间,管理员有充足的时间钻研业务,开拓创新,学习各种管理知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减少了管理员在库房中逗留的时间,有益于管理员的身心健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三)有利于人事档案纸制载体的保护
人事档案纸制载体是最原始的证据材料,它的客观性是不可置疑的。因此,人事档案纸制载体的保护显得非常重要,而人事档案利用率非常高,工作中经常要查询有关人员的信息,平均每份每年都要翻阅两、三次,有人事争议的翻阅次数更多,调工资、评职称等等。再加上反复拆装,薄薄的纸片不堪重负。信息化后,人员的信息都可以从数据库中求得,减少了工作人员与原始材料的接触,有利于人事档案纸制载体的保护。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化、信息化将在未来的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只要我们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以时俱进,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增强自己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