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域覆盖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服务到哪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服务,档案工作就提供什么服务”。本文从如何发挥档案馆馆藏资源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及开发档案资源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开发 档案资源 和谐社会 服务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并付出艰辛的劳动,档案工作就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一项工作。下面,笔者就如何开发档案资源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进一步详细解读,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这也对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二、档案工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85年就明确指出:“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了极少数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的暴力事件。这起暴力事件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在关键时刻,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从馆藏自元代以来浩如烟海的档案中,列出15条历史铁证,向世人说明中国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藏七百多年这一改变不了的事实!彻底粉碎了达赖分裂祖国的企图。档案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关键时刻承担了见证历史的重大使命。这一实例深刻地阐明了档案工作的性质和意义。
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极强的工作,档案工作的主体是档案,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记录,它对各项工作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机关工作查考的依据,二是生产建设的资料,三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四是政治斗争的必要手段,五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它作为社会共享的知识资源,无疑是社会前进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宝贵的知识资源,充分发挥档案本身的功能和作用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而档案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之一。
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强调:“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域覆盖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服务到哪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服务,档案工作就提供什么服务。”
三、发挥档案馆馆藏资源优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一)依托阵地,有效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环境保障
一曲《克拉玛依之歌》的传唱,让大江南北的人们认识了地处西北边陲的石油新城――克拉玛依,但作为克拉玛依市四大辖区之一的白碱滩区却鲜为人知,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白碱滩区,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更加热爱它,这是我们档案工作者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
2007年,白碱滩区档案馆内建起面积近700平方米,以白碱滩区自恢复成立16年来的发展变化为主线的“白碱滩区社会发展成就展”展厅,并被命名为“白碱滩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后又被命名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展厅开放至今已接待参观者3785名,主要参观对象为区内外来访的客人,辖区离退休干部、职工及在校学生。远方的客人在参观中可以深刻地品味到“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白碱滩精神,皆为质朴、勤劳的白碱滩人所叹服。辖区千名老人置身展厅,感受着白碱滩区沧海桑田的巨变,不禁热泪盈眶。而其中一个特殊的参观群体则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的内涵,他们是第十六小学40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参观过程中,这些“小小新市民”专注地聆听着讲解,用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着“第二故乡”――白碱滩几十年来所发生的巨变,感受着全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们在“规划厅”看到自己母校的未来规划全景图时,不禁激动地欢呼起来:“这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校是白碱滩建设最好的学校!”
(二)贴近民生,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注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深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所在。所谓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01起年我们开展了民生档案接收进馆工作,目前馆藏民生档案涵盖人事、城建、婚姻、公证、信访、仲裁、医保等档案,这些档案绝大多数依据公民申请向公民个人开放,通过档案利用,为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辖区部分单位查阅职工技能等级、工作时间,核对人员工资信息、工龄信息等,确保了职工个人利益不受损失。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顾卫东、蔡兰芳、孙文成等人查阅并复印解除劳动关系公证书,顺利领取了住房公积金,使其个人利益得到了保障。新疆永升建筑工程公司法律顾问查阅住宅楼停工报告、复工报告、竣工验收交接证明书、技术核定单等资料,作为开庭证据,为民事官司的胜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辖区上百对夫妻查阅婚姻档案,为补办结婚证、领取住房补贴、办理生育指标等提供了准确的凭据。区建设局及相关城建单位调阅城建档案及资料,为抗震加固普查、房屋维修、道路扩建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积极开展家庭建档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日益增加,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家庭档案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及一种新兴的档案类别,对于充实、丰富档案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活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接受和关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占有突出地位。我们于2005年开始家庭建档试点及推广工作,试点工作选定了区辖具有代表性的老石油人、档案工作者、普通居民代表为试点对象,达到了以点带面和树立典型的效果,使辖区居民对家庭建档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家庭建档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打下了基础。此后,我们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家庭档案,为在校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并通过办讲座让广大居民认识家庭档案、办展览展示家庭建档成果、聘请义务宣传员推广家庭建档。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将家庭建档活动融入到和谐家庭、文明家庭建设中来,不断提升家庭文化品位,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四、开发档案资源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努力打造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平台
档案工作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而档案资源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档案利用服务工作要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挖掘和完善档案馆藏,为构建民主法治的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
一要着眼需求,注重收集热点档案。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事业的立业之本,也是档案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收集的范围越来越广,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宽,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所以,档案部门要在日常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着眼于社会需求,要围绕民生,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开展工作,要切实加强对民生档案管理部门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要把涉民部门档案列入重点监管和接收进馆的范围。如我馆今年确定的目标是着眼于辖区居民房屋自由买卖,收集房地产交易档案;着眼于辖区内发生的劳动争议,收集劳动争议仲裁专业档案;着眼于各行各业的需要,收集整理重大活动档案、特种载体档案、婚姻登记档案、污染源普查档案、行政处罚档案等等。通过努力,馆藏民生档案已达17378卷,确保了医保、社保、低保、婚姻、房地产等民生档案的齐全完整与规范化管理。不断丰富的档案馆藏,保障了建设民主法治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要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一是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著名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形成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新观念,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二是转变业务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更加关注民生,更好地服务民生,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围绕民生需求,调整档案资源建设思路,突出民生档案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地位,拓宽民生档案资源建设渠道,让档案工作能够覆盖民生的各个领域,覆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让全区的每一个公民,无论其职位大小、地位高低,都能在他方便的地方,方便地用到他需要利用的档案,使档案工作确实惠及百姓、惠及社会。
三要主动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公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需要落实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从而确保社会、人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逐步开展,社会各界对文件、档案等政府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对文件、档案的利用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不仅为政府信息公开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服务平台,也为拥有大量信息资源的档案工作部门提供了一个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有利时机。档案管理部门要采用现代化手段提供服务,提高档案管理技术水平,将保管对象由单一的纸质档案拓展为以纸质档案为主,兼管电子档案和其它载体档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通过网络,最大程度地达到资源共享。如通过现行文件查阅中心开展面向公众的档案查询利用服务,配合政府部门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重视政府公开信息收集,确保政府公开信息全面、准确、及时,保障公民知情权。
(二)整合优势资源,共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档案部门应主动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共建和谐社会。
一是有效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经济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取向也日趋多样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部门要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现行档案为内容,运用陈列、展览、出版等形式,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服务,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服务。如举办主题比较单一,举办时间相对较短的专题展览;利用网络技术,以数字化展览形式展出的网上展览;利用活动展板将基本陈列或专题展览等转化为可移动展览的流动展览等等。
二是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共筑和谐家园。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对外开放及家庭建档的深入推广,一些社会优势资源逐渐被我们所用。2008年,白碱滩区档案馆接到第一批辖区居民主动捐赠的图书,这百余册图书涵盖了伟人传记、人生哲理、百科知识、历史风云等方面的内容。于正文老人参观完“白碱滩区社会发展成就展”后,被深深感动,主动提出将自己珍藏的图书捐赠给档案馆,以丰富馆藏,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这百余册图书中,部分书籍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是老人珍藏的心血,在捐赠时,老人说:“这些书,放在我家,是我自己的,而放在档案馆,它们就是大家的、历史的!”此举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一些图书收藏者虽然没有捐赠所爱的勇气,但主动提出可以联系辖区书友,在档案馆共同举办不同历史时期藏书专题展。
此后,曾参加过解放战役,多次立下战功,留下了珍贵历史遗物的罗广志老人的亲属也同意将其生前个人档案无偿捐赠给白碱滩区档案馆,作为教育下一代最生动的“教科书”。一个经济、社会、生态与人相协调发展的和谐白碱滩家园已展现在我们面前。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观念,拓宽视野,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做好档案工作,使档案事业更好地为其它各项社会事业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