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这番话,秦二世顿时心花怒放,怒气消减了一大半,并晋升叔孙通为博士,赏赐布帛二十匹。
过了一段时间后,陈胜、吴广起义不仅没有被镇压,反而有兴盛之势,全国各地都响起了起义的号角。对此,叔孙通心里暗自猜测:秦朝可能即将灭亡。于是,他命人连夜收拾行装,带着一些容易携带的金银财宝逃回了老家薛城。恰好这时,项梁带兵驻扎在薛城里,叔孙通便归于其麾下。
当项梁在定陶一战中战败而亡后,其部下四分五裂。此时,叔孙通改为追随楚怀王。后来,楚怀王在一众大臣的支持下重建政权,立为义帝,并将都城迁移至长沙。这时,叔孙通留下来辅佐项羽。随着项羽与刘邦的对战次数越来越多,叔孙通愈发觉得项羽优柔寡断,不是帝王的最佳人选。
于是,叔孙通找了个机会向汉军投降,归附于刘邦。刘邦十分爱惜人才,不仅保留了叔孙通原来的官位,还册封他为“稷嗣君”。最后,刘邦与项羽于垓下决战,在这一战中,刘邦获胜,建立汉朝。不久后,刘邦宣布要以简便的朝仪代替秦朝原有的礼仪制度。
但是,朝廷中的大臣多以武官为主,他们并不擅长这方面的事情。因此,他们提供的新朝仪,要么太简洁,不能体现君主和大臣之间的尊卑等级,要么过于严肃和繁琐。当刘邦正为此事苦恼的时候,叔孙通主动提出自己能帮他制定一套称心如意的朝仪。听后,刘邦十分高兴,就将此事交给叔孙通负责。
通过研究古礼和秦朝的礼制,叔孙通最终创立了一套全新的礼法,这套礼法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朝拜准备;
每当天微亮的时候,礼部大臣必须先提前入宫准备跪拜仪式等事宜。准备妥当后,文武百官依序站在大殿两侧。在大殿前的石阶旁边,侍卫们腰间佩刀,神情严肃地站立着。
二、开始朝拜;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刘邦乘坐着御辇进入大殿。此时,礼部官员起带头作用,引领亲王以下的贵族和官员依次跪拜刘邦。跪拜完毕后,没有刘邦的命令,官员们绝不可以抬起头来或者站起来。
三、朝拜完毕。
完成所有的跪拜事宜后,便进行祝酒仪式。在这一环节里,官员们按照官位高低,轮番向刘邦敬酒,并说一些祝福语。要注意,在这一时期中,官员们的“跪”,只是指把屁股垫在小腿肚子上,所以,他们只要稍微挺一下身就可以完成跪拜。
其实,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如今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再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后来的跪拜。
然而,到了清朝的时候,官员们的“跪”不仅要把整个身子都伏在地上,还要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此外,官越大越少跪,官越小越多跪,平民见官必跪。当然,还要磕头,磕得越响,表示诚意越高。可以说,中国人的跪,到了清朝才达到了顶峰,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在这套礼法中,刘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他十分高兴,并晋升叔孙通为奉常,赏赐黄金百两。从此以后,官员们见到皇帝必须下跪行大礼,否则,就要被视为不敬,受到处罚。直到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所以,南京临时政府明确规定:从民国元年开始彻底废除跪拜制度。
参考资料:
【《史记·卷五·秦本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