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读作【yù】,与【玉】字同音,属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其历史可追溯至甲骨文。
“昱”为形声字,本义指日光明亮,形容光辉灿烂、明亮且闪闪发光之景象;由此引申为动词,意为照耀;亦可作名词,意指明天。
在古代文献中,“昱”常与“明日”相关。《说文解字·日部》云:“昱,明日也。”清代学者段玉裁注释道:“昱之字古多假借明年字为之。”此释表明“昱”在早期常被借用以表示次日之意,反映其与时间及光明的关联。
此外,“昱”亦指光明与明亮。《玉篇·日部》解释为“日明也”,《广韵·入声·屋韵》则曰:“昱,日光。”古人常以“昱”描绘光亮夺目之景。如晋代傅玄在《紫华赋》中写道:“焕若珊瑚之萃英,涣涣昱昱,而夺人目精。”此句以“昱昱”形容光彩闪烁,令人目眩神迷。
又如晋代王该《日烛》云:“宝殿晃昱,高构虚悬,琼房兼百,瑶户摩千。”这里“晃昱”形容殿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气势恢宏。南朝梁武帝《凤台曲》亦有“羽衣昱耀,春风吹去复留”之句,描绘羽衣在光中闪耀,随风飘动,景象生动。
“昱”还可作动词,表示照耀,与“煜”字意义相通。汉代扬雄《太玄经·卷十·太玄告》中写道:“日以昱乎昼,月以昱乎夜。”这句话用“昱”字表达日月照耀之意,展现其作为动词“照耀”的用法。具体而言,“日以昱乎昼”意为太阳照亮白天,“月以昱乎夜”意为月亮照亮夜晚。这里“昱”不仅指光明的显现,更强调光辉普照的动态过程,与文中提到的“昱”字本义及引申义相呼应。
综上所述,“昱”不仅承载了光明与照耀的意象,还蕴含了对时间流转的指涉。从甲骨文至今,其字形与含义历经演变,却始终围绕“光”这一核心,焕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